我人生第一次“拗柴"
- Jessica Beauty
- 2024年3月29日
- 讀畢需時 2 分鐘
話說我人生第一次嘗試“拗柴",是从單槓上跳下時右腳踝內翻,而即時覺得少少痛再轉一轉好似沒有事我再繼續HIIT 運動跑步,之後3小時候,腳踝開始微腫,外跟好似有多一個骨咁硬突起,我估計係前脛腓韌帶/後距腓韌帶過度拉扯。而且疼痛得很,我上網睇到以下急救措施:
RICE是在1978年被制訂出來的一個運動傷害處理流程。R = Rest(休息),I = Ice(冰敷),C = Compression(施壓),E = Elevation(把患部抬高)。
網上大多專業建議話輕度要24小時冰敷,我冰敷了3次,每次隔大約3,4小時,隔日腳痛都更加厲害,完全無法下地,我當時深信應該好嚴重可能要睇骨科照x光片。或者要去急症室,可惜正是香港醫療為了抵抗新疫情大擺,醫院服務內部輪候時間一定會超長,我極不願意去。我等到差不多24小時候才開始一些自我熱療方法:
其實就是遠紅外線燈加正骨水,照了2次,睡覺時貼虎標鎮痛貼,第二日起身。。。。。意料之外,我居然行得,而外腳外內旋轉都不覺得有痛,但用力按外跟還有少少隱隱痛。
總結:
頭24小時冰敷完全沒有幫助,而感覺越發疼痛,
而我再上網睇一些文章,以下說法是:
舊觀念簡單說是抑制發炎,然後讓他休息恢復。而冰敷的時間按程度由24小時~3天。但是新觀念有很大的不同。
新的拉傷(包括扭傷)醫療觀念
新的醫學研究於2013年在《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》指出,抑制、延遲發炎對你的受傷恢復沒有比較好。發炎是身體的自然反應,它正在發送一些炎症細胞、巨噬細胞促進傷口癒合。
這時候你冰敷的話,會讓血管收縮,使得巨噬細胞無法抵達受傷的地方。甚至受傷的組織、細胞可能會因為缺乏血液而死亡,有可能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。同時冰敷也會降低力量、速度、耐力、協調性。
所以新的觀念裡,大大降低了冰敷的重要性,有些研究認為冰敷主要的目的在於止痛。運動受傷發生時,應該停止運動,並且抬高患部利用重力來減少腫脹,或是利用加壓繃帶來達到同樣效果。只需要在受傷後六小時內冰敷2到3次即可,每次低於10分鐘,中間間隔至少20分鐘。
而我覺得輕微扭傷完全不需要冰敷。即時用熱療加藥油是最好的。
コメント